形态描述
贝壳中等大小,壳质较厚、两壳微不等,壳两侧略相等,呈卵圆形。贝壳较扁平,一般壳高大于壳长。壳背缘直而较短,腹缘及前后缘均呈圆形。壳顶位于背缘中部,略显,壳顶的前方和后方有壳耳;两耳小,均呈三角形;前耳稍大,其下方两侧均稍凹陷。无足丝孔和细栉齿。右壳稍凸,呈灰白色;左壳较平,白色具有紫红色花斑。壳表还具有粗大的肋状突起5条,右壳上的肋状突起比左壳的宽,两壳整个壳面布有细放射线,除壳顶部外,放射线都较清楚;生长线细密、略显。贝壳内面呈白色,有的近壳缘处呈红色或紫色斑或环带,并具有与壳表放射肋相应的沟肋,近壳缘处有10—12个短突起。有些种,壳缘常凸起,故两壳闭合时腹缘常形成平面形;壳边缘具细缺刻。闭壳肌痕略显,呈圆形。铰合部韧带呈黑褐色,位于长三角形的韧带槽中。主关节极发达。软体部 两外套较薄、半透明;外套缘较厚,一般具浅褐和深褐色色素,外套缘的中层具有小触手;触手有长有短,极纤细,末端尖,排列极紧密,触手的基部有外套眼;眼较小,但数目极多。外套缘膜也较发达,触手有长有短,间隔排列。闭壳肌极发达,呈椭圆形,极大,约占软体部1/2。鳃丝状,位于外套腔中较细薄,略呈浅褐色。足细长,蠕虫状,呈白色,足丝沟略显。唇瓣三角形,位于口的两侧,末端略显浅褐色。口唇较发达,虽树枝状的分枝,具红褐色色素。直肠细,位于闭壳肌的背面,穿过心室。无足丝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46.0 47.0 20.0
2 34.5 39.5 25.0
3 29.5 33.0 10.0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46.0 47.0 20.0
2 34.5 39.5 25.0
3 29.5 33.0 10.0
大小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46.0 47.0 20.0
2 34.5 39.5 25.0
3 29.5 33.0 10.0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46.0 47.0 20.0
2 34.5 39.5 25.0
3 29.5 33.0 10.0
生物学
为暖水性种,主要栖息在潮下带浅水水域。Dijkstra等(1998)报道生活在潮下带2—40m之间,底质多为泥、沙、碎石及软泥等,但它在我国南部沿海,多在12—52m之间采到,底质为沙、中沙、粗砂及贝壳沙等。它自由生活在海底,也能在海水中快速游动。
生境信息
为暖水性种,主要栖息在潮下带浅水水域。Dijkstra等(1998)报道生活在潮下带2—40m之间,底质多为泥、沙、碎石及软泥等,但它在我国南部沿海,多在12—52m之间采到,底质为沙、中沙、粗砂及贝壳沙等。它自由生活在海底,也能在海水中快速游动。
海拔范围
为暖水性种,主要栖息在潮下带浅水水域。Dijkstra等(1998)报道生活在潮下带2—40m之间,底质多为泥、沙、碎石及软泥等,但它在我国南部沿海,多在12—52m之间采到,底质为沙、中沙、粗砂及贝壳沙等。
国外分布
东岸,南非,马达加斯加,留尼汪岛,毛里求斯,阿拉伯海,波斯湾,印度尼西亚,日
本南部沿海。
本南部沿海。
经济意义
肉质部肥美,可供食用,贝壳刻纹细致,壳色美丽,可做工艺品,但后在我国近海产量较少。
经济用途
肉质部肥美,可供食用,贝壳刻纹细致,壳色美丽,可做工艺品,但后在我国近海产量较少。